学校概况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创建于1920年,属全国首批重点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厚重文化底蕴的名校。实验中学遵循“培育思想、注重发展、追求创新”的办学理念,在全国开“素质教育”先河,探索“创造教育”途径,铸造了“科技教育”品牌。历年高考升学率都居武汉市重点中学前列,特别是理科实验班成绩骄人,为社会瞩目。以“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为办学目标;以“三好两有”(即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有个性特长、有创新意识)为培养目标的创造教育模式,并被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的办学实践所检验,得到了国家、省、市、区及兄弟学校的较高评价。实验中学一直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特别关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国务委员、湖北省省长罗清泉,副省长王少阶、辜胜阻以及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吴文俊、谷超豪、胡和生等曾亲临学校视察并为学校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办学条件规模学校整体收购幼师后,占地面积近80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现有高中教学班52个,在校学生3000多人。师资教师220余人,湖北省“十大名师”、武昌区“十大名师”2人,特级教师10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及省级骨干教师24人。而今,实验中学已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多名两院院士、百余名博导、千余名博士、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成为湖北教育的一个品牌、一面旗帜。进入21世纪以来,该校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深入开展整体改革,优化内部管理,依法治校、规范办学、铸造品牌、追求超越,使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特色学校还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建立了长期教育交流与协作关系,先后有10名教师出国考察、深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各级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教学成果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武昌实验中学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在11月底揭晓的全省电脑机器人大赛中,该校杨宇森、张一凡等同学协同作战,获得机器人灭火一等奖、机器人创意一等奖。武昌实验中学把科技教育渗透到课堂教育中,以活动课为载体,以少年科技园为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该校开辟生物探索、环保、航模、多媒体作品设计等18个活动室,还在全国中小学中首家成立了少年科学院,聘任一批科学家为导师。每学期开学,学校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自报科研选题,邀请专家对选题逐一论证,并指派老师重点指导开展攻关。学校高三(3)班学生胡子萱确定“发状念珠藻多糖”选题后,学校出面帮他借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场地和设备。胡子萱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等知识,与科研院所专家面对面交流,成功完成这一选题,获得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武昌实验中学通过开展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在全国、全省及武汉市各类科技竞赛中,有近50个项目获奖;为高校输送体育、音乐、美术等类型特长生140多名。2006年高考创造省线以上升学率100%,上本科率90%以上,理科600分以上22人,文科600分以上占武汉市一半。学校荣誉学校先后被授予“武昌名校”、“武汉市教科研试验基地”、“湖北省教改名校”、“省绿色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强校”、“湖北省课题研究先进学校”、“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学校”、“全国科技教育先进集体”、“教育部与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实验学校”等称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举全区之力打造“城中精品”,重铸“名校品牌”,成为新一代实验人的强校之梦,凤凰山下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知名校友1.熊昌炳1948届校友。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1928年出生于四川省巫山县(现为重庆市),1945年毕业于湖北建始初中,1948年毕业于武昌实验高中,因家境困难,先后考取多所大学奖学金,1955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五年制本科,随即择优留校从教。历任助教、讲师达20年(文革期间),80年晋升副教授,85年晋升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桃李满天下,广布于国内和英、美、加、德等国,他们在事业上均卓有成就。曾参加和主持设计多种航空发动机,1958年主持设计的共轴式双旋翼差动式单人直升机,当时已制造试飞成功,在国内属于首创;我国第一台涡轮螺桨发动机设计,第一台高空无人侦察机用发动机的设计、生产和使用,均完成了整个过程。对国内现役航空发动机,多次在航空部和空军的委托下,完成许多重大的设计改进和排故工作编著书籍和教材计有:“航空发动机设计手册”、“航空发动机结构设计与强度计算”、“发动机结构分析”、“涡轮发动机强度手册”、“涡喷、涡扇发动机设计准则”、“有限元素法基础”、“有限元理论与应用”、“发动机疲劳寿命分析”、“发动机故障分析”、“疲劳强度与蠕变力学”、“发动机结构疲劳寿命可靠性设计”、“高温低循环疲劳”、“热应力与热疲劳”、“高温结构陶瓷强度”、“陶瓷发动机原理与结构设计”、“高温陶瓷涂层研究”等著作。并在国内外一级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即“中国航空学报”、“航空动力学报”、“固体力学报”、“结构计算力学报”、“机械强度报”,美国“ASME学报”,美国“A—IAA学报”等,多篇被评为优秀论文;被聘为美国宇航学会会员,民航总局顾问,航空部结构完整性顾问,多次被邀参加国外各种学术会议活动。获得的主要学术奖励计有:全国第一次科技大会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次,部级一等、二等、三等奖励数次,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终身享受国家津贴。2.方裕成1948届校友。授予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部专家津贴。3.郑卓杰1948届校友。1928年1月31日生,1942—1948年就读实验中学,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退休。农学专家。1953年华中农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1960年调至北京中国农科院,曾任研究室主任,兼任《作物杂志》和《作物学报》编委。曾赴日本、法国、土耳其、尼泊尔及叙利亚等国考察及学术交流。主要从事食用豆类种质资料研究,主持并参加“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先后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农业区划成果一等奖、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出版《中国食用豆类学》、《中国食用豆类品种资源目录》。参加撰写和审定《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食用豆类各条目的释文,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编委。发表论文20余篇。享受国家特殊津贴。4.方天中1949届校友。1931年5月18日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46年入实验中学学习,49年毕业。1954年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毕业。1954年至1982年先后在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大运河工程局、部基建司任技术员、工程师、高工、教授级高工。1979年至1981年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进修二年。1982年派赴非洲,后来又派到香港,先后任中国港湾建设总公司驻香港代表振华工程公司的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1993年6月退休返京。1992年1月考取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员(即俗称的工程师牌照),是大陆派赴香港的技术干部中第一位考取此项资格的,1994年又晋升为“资深会员”(Fellow)。1997年交通部聘为长江口深水航道专家小组成员。1999年大连理工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其本人有十来篇技术论文登在中外杂志上,现已散失。有一篇论文刊登在美国土木工程学报(水道、港口和外海建筑物专业)有一份单行本,现尚保存。另外,在美国时,曾和一位美国工程师合作拟了一项测量工程的电脑计算程序,已列为美国政府的专利。5.彭先导1950届校友。1930年1月26日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中南同济医学院医疗系。历任武汉医学院卫生系助教,新疆卫生防疫站主管医师,武汉医学院荆州分院副教授,湖北卫生职工医学院教务处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湖北沙市人大代表、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委员,荆州医学分会卫生学组理事,湖北省医史学分会委员。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在新疆工作期间,从事流行病学、临床学、病毒学综合研究,并首次确定了天山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的存在,为新疆森林脑炎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列1959年自治区重大科研成果)。近年来对湖北湖区儿童溺水及其他意外流行病学模式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并在社会医学、医史学等领域作出了贡献。曾主译《内科学复习·自我测试指南》,参编著作有《流行病学》、《医史学》、《医学百科全书·医史卷》、《医学未来学》。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有《天山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调查》、《新疆流行性斑疹伤寒临床、血清学及流行病学分析》、《洪湖溺水儿童流行病学分析》等70余篇。1989年获湖北省“董必武教育基金奖”,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6.李德寅1951届校友。1934年10月出生,高级技术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专业特长:桥梁结构计算、钢桥建造、桥梁模型试验、桥梁测试鉴定。专著四册;《斜拉桥》、《悬索桥》《结构模型实验》、《桥梁结构材料与试验》(已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译著两册:《板、壳的电算解法》、《弹性力学实例集》,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出版。论文十余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获全国、部、局级科技进步奖多次。7.贺锡蘅(女)1951届校友。计量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8.阎诗武1952届校友。南京水利科院教授、高工,享受国家特殊津贴。9.孙鸿照1952届校友。1933年生,汉族,武汉人。1957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原子能专业毕业(先读留苏预备班)。毕业后至今一直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该专业的工程技术工作,1982年起任研究室副主任,1983年初任项目技术负责人,90年后从事对外工程工作系院教授级研究员,能尽力地工作和较好完成任务,并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二)国家一等奖(排名第三),1993年被授于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0.韩曾萃1953届校友。1936年生。1947—1953年在湖北省实验中学读书毕业,1953—1958年在北京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1958—至今在浙江省水利学院工作,曾任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钱管局局长。1992—1997现任二单位总工程师。1984年获全国水利电力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1997年为全国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浙江省代表;1994年获英国剑桥《世界名人辞典》入选。现在在浙江省水利系统工作,曾任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钱管局局长,(1992—1997年)任二单位总工程师。1984年获全国水利电力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1997年为全国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浙江省代表,1999年获英国剑桥《世界名人辞典》入选。学术成就:1979—1997年先后七次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七次。参与编写专著五本;撰写科技论文(国内、外期刊及会议)共三十余篇,其中十篇获省级学会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受聘国际河沙研究中心、世界银行、亚太银行的重大科研项目的中方咨询专家四次。中外学术期刊的编委。11.洪润生1953届校友。1936年5月生,1953年毕业于实验中学。1953—195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学习。1957—1990年在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现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参加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任务。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0年至今在国家核安全局北京核安全中心(现名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中心)工作。12.匡裕从1953届校友。1935年12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湖北省十堰教育学院院长,历史学教授,湖北省中国史学会理事、湖北省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1957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重点中学教历史25年,被评为特级教师。随后到教育学院任教,任过《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文献与检索》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因功底厚实、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效果显著,获湖北省高师系统优秀教学1等奖。匡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达40余年,侧重于元史,所撰《试论元代的纸钞》、《略论元代的漕运》等等,在元史学界有广泛的影响。有专著17部,论文52篇,计百万余字。其中《加强经济史教学刍议》一文,获全国历史教学论著一等奖。为表彰他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3.陈家鼎1954届校友。1937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洗马镇。现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教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数学进展》刊物副主编。陈家鼎幼时入洗马中心小学读书,1948年至1954年在武昌实验中学就读,1954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59年7月毕业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留校任教至今。1980年被评为副教授,1982年9月至1983年9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进修一年,1984年5月后历任北大概率统计教研室主任、概率统计系主任。1986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10月至1998年9月任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陈家鼎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数理统计与可靠性理论。他的专著有《生存分析与可靠性引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和《序贵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他在《中国科学》等刊物上发表有论文40多篇。他的主要科研成果是:发展了不完全数据情形下的最大似然估计理论,提出了寻求参数的置信限的一般理论,并成功地给出了无失效数据情形下可靠性参数的置信下限的估算公式;对于指数型随机过程的简单假设,论证了序贵概率比检验是唯一最优的检验,对于变杂假设提出了一类渐近最优的检验等等。陈家鼎不仅沉湎于数学的象牙塔里,而且坚持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曾长期担任全国军事装备可靠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了多项实际应用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的“导弹武器系统可靠性增长试验的设计与统计分析”项目获1996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陈家鼎在教学中重视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好,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他和刘婉如、汪仁官合编的教材《概率统计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受到全国的广泛好评,迄今累计再版22次,印数达133万多册,是一本极为畅销的书。他和孙山泽、李东风合编的《数理统计学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选自浠水政协编印出版的《浠水名人之一——百年人物》)14.杨坚华1956届校友。1939年11月生,1956年毕业于实验中学,1964年于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五一0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五院卫星总体设计及平台技术预研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航天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参加离子火箭发动机研制,负责总体及关键部件离子引出系统攻关,该项目1987年获部科技进一步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负责某型号返回式卫星压力控制系统研制,任主任设计师,1992年获部优质设计二等奖,1993年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在某型号反回式卫生研制及大型飞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1993年航天总公司给予有突出贡献的奖励,获航天奖;1995年因在某型号返回式卫星研制中做出突出成绩荣立二等奖;作为某型号返回式卫星主要完成人之一,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至1998年负责新一代返回式卫星湿度控制技术研究预研课题,1999年获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现致力于航天器舱内环境控制技术及航天器显示仪表与语音仪表的研究。除负责新一代返回式卫星压力控制系统及湿度控制系统研制外,同时还负责某航天器仪表分系统中数码显示与灯光报警子系统、语音通报和报警子系统、舱门氧密性快速检测装置等的研制。出版专著(合著)、译著各二本,在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会议及有关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设计报告、技术报告等20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5.雷玉堂1956届校友。出生于1938年,中共党员,光电技术与系统专业教授。主要从事光电技术、安全技术防范与金融防伪技术方向的研究,曾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与教学优秀奖等各种奖励。完成科研项目8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省部级1等奖1项,2等奖2项,3等奖4项等;编著的专著与教材8部:如航测仪器自动化、光电检测技术、电视监控技术、光电技术、光纤及其传感技术、图像测量技术、光电仪器及系统设计、光电技术实验等;在国内外学术会及刊物上共发表科技论文100多篇(其中获1、2、3等优秀论文奖多篇)等。雷教授是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资深委员(从成立到现在),中国光电技术专家。退休前是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合并到武汉大学)的光电专业创始人,光电技术教研室主任,原早期指导的研究生有的己是武汉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退休后陆续受聘为武汉乐通光电有限公司(含深圳公司)等三个公司及乐通光电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的总工程师,以及一些安防与光电方面杂志的专家技术顾问(如“安全器材世界”专家顾问团首席专家等)。以后因指导电子科大与华中科大在读研究生作毕业设计课题等,又被电子科大、华中科大与暨南大学等高校光电院系聘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等。雷教授还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终身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未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科欧亚科研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客座教授,中国质量工程学科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科技开发国际交流协会理事,美国ABI荣誉理事、RBA荣誉顾问,英国剑桥IBC荣誉董事等。从1999年到现在,雷玉堂教授受广东的一些公司的聘请,带领他的学生助手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团队(含电子科大与华中科大等高校作毕业设计的在读研究生),一直在南方为广东的一些光电、安防、金融防伪等方面的公司专门作高新技术产品研发。雷教授在2000—2005年间,撰写了49篇安全与光电方面的科技论文,有的在学术会及刊物上发表过,有的并未发表。现正由“中国公共安全”出版社以“安全与光电—雷玉堂教授论文集”书名编辑出版。雷教授受聘在广东百佳集团公司深圳百佳金融高新产品研发中心主持高新产品研发,并正在撰写己作的科研与生产的产品为核心的“金融安全与防伪技术”一书,予计2007年出版。16.余祖铸1956届校友。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1956年毕业于实验中学,同年进入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学习,1962年2月毕业于飞行器控制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后转为航天工业部二院,任副总工程师。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航天飞行器制导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担任飞行器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多年,参加过多种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和试验,主持研制成功多种飞行器的控制系统。1985年荣立过一等奖;1989年被评为航天系统优秀研究生导师;1989年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从1992年开始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7.张昌龄1956届校友。1936年11月生,1956年毕业于实验中学,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曾任中国航空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国际航空》月刊主编,编审。荣立航空工业部“七五”预先研究三等功,航空工业总公司“八五”预先研究三等功。倡编《国际飞机手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主编《国际航空》获1991年首届国防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2年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3年享受政府特贴。18.肖道纲1956届校友。1936年11生,1956年毕业于实验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中心工作。长期从事军事测绘和城市勘测工作,近期从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和“数字城市”的研究。先后任武汉军区测绘大队副大队长、武汉市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勘测等专家委员会中南组组长,武汉市规划土地管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所主持或参与主持的《航测和助战图系统的建全》、《采用GPS技术扩大武汉市城市基本控制网》、《采用GPS快速静态定位新技术加各武汉市城市三维网》、《城市规划部建管理信息系统》等4项获建设部和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两项获三等奖。获省市优秀工程奖8项。获市科技进步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专家津贴,有两项成果入选《科技成果大全》和《世界科技精华(中国篇)》。19.范华燕(女)1956届校友。1939年3月生,1956年毕业于实验中学,1961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工作。近40年来,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及医学教育工作,为山区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对神经科的疑难重症的诊治有较丰富的经验,在十堰地区享有较高声誉,对创建与发展十堰地区的神经科专业工作作出了一定贡献。曾任十堰市太和医院副院长,郧阳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现任太和医院神经疾病研究所所长,为湖北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专家委员会成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过湖北省神经科学会第二、三、四届委员,十堰市第二、三届人大代表。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郧阳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1995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总工会授予先进女职工称号,并获湖北省妇联“十大女杰”称号。20.吴荣汉1956届校友。兰州大学博导,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1.杨桂元1956届校友。医学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2.容乃治1956届校友。测绘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3.冯天瑾1956届校友。1938年3月6日出生,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事迹与成果简介:编著书3本,发表论文90余篇,曾任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工程系主任,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曾任中国荷兰国家合作项目中方首席科学家,曾任中国海洋大学信息工程中心主任。(美国)EEE高级会员,获青岛市先进工作者,国家863CIMS工程先进工作者称号。24.陈博1958届校友。1940年2月25日生,1958年毕业于实验中学,1963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曾任职于建材工业部玻璃工业设计院、北京251厂(玻璃钢研究所)、国家建材局玻陶司,现任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秘书长,兼任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科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特殊贡献专家。长期从事复合研究设计了我国第一台行星式纤维缠绕机、第一条单丝模塑料生产线、第一台20M薄膜式雷达天线罩、第一台大型异型塑料中空容器摆动式回转成型机,均获成功,为建立我国玻璃钢管道与贮罐工业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致力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了“七五”以来我国玻璃钢工业的发展。曾获国防科工委、全国科学大会、国家建材局奖励,获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奖。撰文《行星式纤维缠绕机设计初探》、《玻璃钢管的水力学特性及其计算》、《玻璃钢横向切割机传动系统》、《摆动式回转成型机》、《回转成型模具设计》等。25.王世钧1958届校友。1938年4月生,1958年毕业于实验中学,1963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1984年任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前身洛阳炼油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总经理。先后获“河南省优秀青年人才伯乐奖”、“全国企业家深化改革研究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院院长”、“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洛阳市优秀企业家、“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殊荣。多篇论文及著作在全国报刊(中国、工人时报、中国青年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刊物上登载。优秀事迹报导在“中国石化报”“中国企业家报”“中国农民报”上报导。26.樊恺1958届校友。1941年8月生,1958年毕业于实验中学,1966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数学专业。武汉教育学院教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85年评为武汉市优秀教师,1993年获曾宪樟基金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2000年获“武汉市首届十大名师”提名。曾任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研员、中学数学教师、中学数学教研员,“文革”后调入武汉教育学院工作。出版专著、教材、译著共20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1978年以来部分有影响的著作有:《初等数学综合训练》、《怎样探索解题途径》、《国际数学竞赛试题讲解》、《高等代数》、《高等代数学习指导书》、《数学解题方法论》、《中学代数的基础与拓广》、《中学数学教学导论》、《数学模型基础》、《几何五国导游》、《代数五国导游》等。27.李世谟1944届校友。1924年出生,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政协常委。多年来致力于船舶阻力学科前沿的研究工作。专著《兴波阻力理论基础》于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及中船总优秀教材一等奖;所进行的慢船理论,二阶力和层化流体中的物体受力、船舶兴波非线性问题、三维船舶尾流场等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浆前预旋流理论都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认为是有创造性的贡献,对船船舶工程具有实用意义。提出的双尾线型生成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发表论文13篇。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省部级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多项成果处理国际先进水平。指导了11名硕士生、6名博士生28.卫治洪1960届校友。1940年12月生,1960年毕业于实验中学,1965年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担任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第四研究设计室主任、党支部书记,是船体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主要承担大、中型船舶的设计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课题研究。曾获部级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和全国科学大会奖;曾被评为上海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破格晋升两级技术级工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参加上海市重点工程、开发长江航道急需设计、建造大型挖泥船,通过攻关成功地解决了,该船关键技术——当时国内最大马力(2600BHPXZ)可调浆设计、建造,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参加国家重点工程、金山石化总厂二期工程特大件运输课题研究,成功地设计了大件运输浮箱,解决了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特大件运输的难题,该研究成果鉴定为国内首创,节省国家投资570余万元,1985年获交通部、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并评为上海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破格晋升两级技术工资。参加“舟山岛际车客渡运输系统开发研究”1993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至今承担国家重点工程烟大线火车渡船开发研究、设计工作。29.杨则宜1961届校友。1943年3月出生。196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从事外科工作10年。1981年在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获医学硕士学位。从事运动营养生化研究工作24年,成为运动营养生化和兴奋剂检测方面的专家。运动医学研究所和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的创始人之一,曾任该所副所长和该中心主任七年,同时任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负责人、研究员。曾经承担部委级以上级别课题18项;研究成果获部级或国家级奖16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1本(包括译著)。主要专业成就是创建了“运动营养生化监控恢复系统”,并得到了竞技体育界的应用和认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八年来,培养硕士3人,博士5人,现有在学博士生4人、硕士生1人。作为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员体能恢复与营养补充专组组长家,主持4项国家级及部委级科研课题和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目标是在培养运动营养生化高级研究人才的同时,为备战2004和2008年奥运会作贡献。希望考生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体育科研实践和较好的英文水平。30.张皓1962届校友。1944年12月生,1962年毕业于实验中学,1996年任武汉教育学院教授(中文系),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出版著作七部《潜创作论》、《古典诗词通伦》、《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中国古代艺术理论论纲》、《儿女情长话红楼》、《作家的世界》、《生肖文化》,发表论文随笔100多篇,参编著作十余种。31.曾凡喜1963届校。农业物理气象专家,曾任云南省气象局副局长、党组书记,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三届、二十四届理事会理事,天津市气象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天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天津市第十届政协委员。撰写的《云南高原水稻高产农业气候生态特征研究》,参加了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交流。《天津城区沥涝仿真模型研究》由中国气象学会组织赴台湾,在“两岸灾变天气预报预警方法研讨会”上作了学术交流。由于在推进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和学术研究上做出了一定成绩,2001年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2.张剑清1964届校友。1946年2月出生,教授。出版论著《数字摄影测量学》与《摄影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学》获1998年测绘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共计约150余篇。参加及主持了二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其中“PR-通用接口”获1986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摄影测量技术改造”获1993年国家测绘重大项目科技进步二等奖,“进口解析测图仪的改造”获1997年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全数字化自动测图系统”获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全数字自动化测图理论与方法”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VirtuoZo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获1997年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被授予湖北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1月被授予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33.陈定方64届校友。1946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1961年毕业于武汉是第45中学;1964年毕业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1969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与计算机应用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导师。1970年7月-1972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6090部队劳动锻炼。1972年2月—1979年2月在河南新乡柴油机厂担任机械制造设备与加工工艺工程师8年,有十多项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1979年以后到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1996年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2000年院校合并后为武汉理工大学)任教,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科学计算可视化与计算机仿真、基于网络的虚拟设计/制造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科技计划、国家火炬计划以及机械部、交通部、冶金部、湖北省、河南省、江苏省、江西省、武汉市的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20项。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EI、ISTP、INSPEC广泛收录。主编或共同编写出版了《机械CAD与专家系统》、《机械CAD基本教程》、《机械设计专家系统研究与实践》、《推动经济的2010年技术预测101项》、《中国机械设计大典》、《现代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虚拟设计》等15部著作、教材。先后培养指导16名博士、88名硕士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学位。现正指导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16名。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责任教授”,机械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技术与装备专业博士生导师。是武汉理工大学“师德标兵”和“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现担任湖北省和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机械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机械工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机电一体化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处理开放研究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南昌大学、江苏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三峡大学、黄石理工学院、福建三明学院等大学兼职教授,《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国机械工程》、《工程图学学报》、《计算机辅助工程》、《装备制造技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的编委。学校文化校训:忠毅勤朴办学理念:以生为本奠基人生张扬个性创新发展办学目标: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校风:勤奋学习、尊师守纪、艰苦朴素、团结活泼教风: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学风: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生动活泼校刊:《红石》杂志《红石》作为校本杂志,旨在记录省实验中学与时共进的足音,实验中学人杏坛植秀的身影,以及在教育改革大潮中构筑心灵家园的点点印痕。这是一方校本教科研成果的发布平台,这是一份高中新课改经验和信息交流的纸媒,这是一首辛勤园丁们自编自唱的四季牧歌。分校简介湖北省武昌实验分校创建于2004年。其办学主体为历史名校-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分校与本部校园无间阁共享,教师无界限共通,教学无条件共勉。分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由本部学校负责。不同年级的班由本部对应的年级组管理。分校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滚动到本部班级。可以这样说,考入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分校,类似于考入了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2007年高考,湖北武昌实验中学再创辉煌。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分校,尽管是首届招生,且招生质量并不理想(录取线431分,低于本部学校正取线100分),却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佳绩:升学率100%;本科率90%;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重点保优率100%(按区下达的重点指标计);任杰同学(中考480分)在高考失误的情况下,考出588分的高分;近20名同学被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重点大学录取。10多名:“体音美”特长生考入相关院校;同时分校设有外语特色班、理科实验班、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求分校的发展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历来注重求实创新的实验人将不断开拓,让实验中学分校与实验中学一起熠熠生辉。学校地址地址:武汉市武昌火炬路48号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邮编:430061路线:市内乘车到司门口站,南行至火炬路。经过的公交线路有:530,573,539,542,729等。相关新闻武昌实验中学迎90周年校庆2010年10月6日,武昌实验中学迎来90周年华诞,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武汉大学原校长陶德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等众多校友参加了庆典。吴汉东现场连道三声感谢,“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感谢校友。无论飞得多高,实验中学都是我们放飞梦想的地方,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实验中学都是我们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